- 园区动态 -
  • 中心动态
  • 园区动态
  • 产业动态

关于特色产业增长极相关情况的解读

一、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是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进型企业对被推进型企业的支配效应。支配,是指一个企业和城市、地区、国家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极:顶端,最高点。

狭义经济增长极

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

从形成方式分:增长极有自然增长极和人工增长极,发达的地区拥有的是自然增长极,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就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公共投资,对基础设施进行足够的投资,创造增长点。如果选择正确,其扩张率在将来会自我形成,呈现自然增长点的特征;规划得好的增长点是一种潜在的自然增长点,而规划得不好的增长点将会依赖于大量的公共投资而生存。因此,区域增长极的设置要切实考虑区域经济的要求,制订符合区情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目标。

截至2017年3月底,中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共12个国家级城市群。

主要优点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在增长极内部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解读

由原市委书记陈安丽,市长郭永红亲自主持,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及相关部门同志专班起草,多轮征求部门意见,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审定通过,历时近三个月, 2017年12月29日市委正式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决定》明确了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三极近五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站位高、思路清、目标明、措施实、干货多,是今后五年推动全市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的出发点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随州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原市委书记陈安丽提出,要围绕建设国家应急产业基地等目标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在随州发展新征程上谱写随州新篇章;市长郭永红提出,要在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引领中体现随州特色,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市委出台《决定》,主要有三个出发点:一是适应新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们的思路举措、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等需要作出调整,有必要对随州实体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务实推进。二是落实新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做好实体经济,必须认真领会“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三是体现新作为。动能转换、产业洗牌是新一轮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了机遇就“出彩”,丧失了机遇就“出局”。作为老农业基地,传统工业占比近80%的年轻随州,必须抢抓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旅游强市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增强随州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赢得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决定》的着眼点

一是着眼于抢抓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当前,产业重新洗牌、生产力布局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体制机制改革等窗口期集中开启,我市实体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二是着眼于解决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地都铆足劲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市在这一轮发展浪潮中可谓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2016年随州市实现GDP850亿元,在全省排名第11位,与排名第10位的咸宁市相差250亿元,比排名第12位的鄂州市高出65亿元;2017年随州市实现GDP935.72亿元,在全省排名第11位,与排名第10位的咸宁市相差300.14亿元,比排名第12位的鄂州市略高出29.8亿元。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标兵离我市越来越远,追兵离我市越来越近。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亟需实施新一轮支持政策措施。三是着眼于今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任务,聚焦聚力产业壮大和企业增效,在发展理念、项目选择、政策导向、要素保障等方面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为此,《决定》紧扣“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三大核心内容,明确了思路、目标和重点。一是发展思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特色壮大、品牌提升,培育若干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国前列、全球有竞争力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好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彰显“中国编钟之乡”“中国香菇之乡”地位。二是发展目标。产业目标。培育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两大千亿元产业,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集群目标。做大做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香菇、风机、铸造、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实现旅游收入翻番。企业目标。在“三极”中培育产值过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2家、10亿级企业30家。创新目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三是发展重点。形成“三极支撑、多点突破”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大力发展“高精尖”专用车,推动专汽关键零部件智能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实现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中心和国家级出口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寻根谒祖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风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做强做优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决定》的着力点

在重点任务安排上,《决定》明确提出以“六个强力推进”为着力点:一要强力推进创新驱动。推动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随州集聚,引进培养更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二要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推进智能装备应用转化,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以及应急救援等领域进军。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品质消费、大健康和精细加工等领域发力,开发“来自炎帝故里的馈赠——随州系列农产品”。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一批精品旅游产品。利用技术优势,加快“军转民”和“民参军”步伐。三要强力推进企业培育。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力争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培育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推进企业“小进规”、“规壮大”、“大变强”,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四要强力推进平台建设。深化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合作,完善平台功能,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发展。加快园区完善配套,提升特色产业平台服务水平。五要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加大产业链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延链、补链精准发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好企业、好项目。加强与央省企对接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国内知名品牌。六要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随州自贸区建设,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好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基地、省级茶叶、中药材、生物医药和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决定》的支撑点

围绕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六项重点工作任务,《决定》明确了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要素保障、发展环境、效能建设“五大支撑”:组织保障方面。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分行业组建工作专班,项目化、工程化推进。把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体系,严格督查考核,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规划支撑方面。积极争取特色产业发展纳入省重大战略部署和项目建设布局,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要素保障方面。完善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特色产业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企业多途径、多元化融资。建立财政金融支持联动机制,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引导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环境支撑方面。大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效能支撑方面。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谋划、推动、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实行“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提高审批服务效能。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强巡察监督,用好问责利器,深化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三、如何打造专汽特色产业增长极

1、专用车的概念

专用车是汽车工业的一部分,汽车分为乘用车类、货车类、客车类、专用车类、摩托车类、挂车类六种类别。还有一种分发就是把汽车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摩托车,通常所说的商用车包括货车、客车以及专用车。其中专用车分为8大类别:专用客厢车、专用货车、通用货车挂车、其它挂车、特种作业车、消防车、特种作业车底盘。汽车生产企业按照生产方式可以分为整车类和改装类。整车企业可生产整车销售,也可生产底盘进行销售。专用汽车就是在整车生产企业生产的二类底牌和三类底盘基础上,加装上装部分改装成的整车。专用车按质量大小分为重型车、中型车、轻型车、微型车

2、国内外专用车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如欧美日,专用车发展无论在技术还是产品结构,都超过国内。从货车专用化率来看,国外的货车专用化率达到85%,而我国货车专用化率由2010年的54.25%上升到近年的65.59,尽管我国专用车率在逐步提升,但是离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还有明显差距,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专用车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从产品技术性能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专用车等制造企业正在实施工业4.0的升级,有的已经达到工业4.0水平。由于有高新技术、工厂和装备支撑,国外专用车企业和产业工人明显少于国内。而我国专用车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普遍低于整个制造业水平,智能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的企业还在工业1.0、工业2.0徘徊。

我国专用车行业总体特点为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集中度不高,虽已出现个别具备规模实力、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但行业总体呈现“多品种、小批量、专、精、特”的特点。截止2017年12月,我国专用车公告企业1258家,全年新增124家,同比增长90.77%,在产企业1094家,山东、湖北、江苏、河北、河南5省在产专用车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专用车产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湖北、安微、重庆、河北。2017年我国专用车产量274.67万辆,同比增长39.07%,其中湖北省36万辆,在产企业103家,随州市产量12万辆 ,随州市专用车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随州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有恒天新楚风、程力集团,具有专用车改装资质企业有40家,资质企业占全省近一半。从投资政策来看,各级政府对专用车生产项目持鼓励态度,在生产能力具备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准入流程申请生产资质,获得准入许可,申请周期大为缩短,这也是我国专用车企业近两年快速增长的一个外因。

3、我市专用车发展现状和实力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可以生产公告内8大系列产品,但是高附加值、大型施工类运输类专用车还很缺乏。目前已形成危化品罐式车、旅居房车、消防车、环卫类、清障维护类、泵车类、应急抢险类,以及纯电动专用车和轻、中、重卡车等产品。我市2家企业产量进入全国前50名,分别是程力集团去年产量2.7万辆,位居全国21位,湖北新楚风1.6万辆,位居33位。恒天新楚风纯电动物流车和程力专汽的环卫车出口到欧洲市场。

从装备制造看。我市专用车企业整体装备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还没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没有1家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还没有普遍应用,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智能装备、智能化生产线还处于培育和规划阶段,整体看我市专用车制造还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之间水平,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仍是改造升级的主题。

从产业链条来看。由于我市缺乏像东风、江淮、一汽、重汽等龙头品牌整车企业,大多数是民营改装企业,仅有的2家整车企业行业整体竞争力又不高,上游装备制造企业和下游服务企业又极度缺乏,导致我市专用车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受制于于人的尴尬境地,行业话语权极低,一台车利润最低的只有几百元,专用车卖出白菜价在随州比比皆是,底盘价值受制于人成为我市专用车利润低、税收抵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高附加产品不多也是一恶搞重要因素。目前,力神专汽铝合金罐式车、江南特汽消防车、聚力科技洗扫车等产品在上装部分已形成特色优势,利润空间才稍微得到释放,大多数企业靠低价、走量来维持生计。

当然,我市专用车在市场营销、集群效应、规模优势、产品开发能力、经营模式等方面在全国知名度还是很高的的。


- 相关推荐 -